晚报介绍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一纸档案一段故事听捐赠者讲述特区往昔深 [复制链接]

1#

日前,由深圳市档案局、深圳市档案馆主办的《先行之路——深圳经济特区档案文献展》正式面向社会公众开放。此前,市档案馆面向社会公开征集档案资料,得到社会各界积极响应与大力支持,共征集到90位市民捐赠的档案资料件及家机关企事业单位捐赠的档案件。恰逢国际档案日将近,市档案馆邀请部分捐赠者来到展览现场,听他们讲述展品背后的故事。

潘爱华:以一封职工调动介绍信扎根特区

▲潘爱华在捐赠品前留影。

年,凭借着一纸调令,风华正茂的潘爱华从老家来到深圳。时光荏苒,岁月在当年的职工调动介绍信上留下痕迹,也让潘爱华见证深圳经济特区的成长。如今,这张泛*变脆的信纸静静躺在市档案馆的展柜里,它就像一枚印戳,标示着潘爱华一生的巨大转折。

其实早在调入深圳的四年前,潘爱华就已经与这座城市结下不解之缘。年,他跟随着工程队来到这里,和工友们架设了深圳第一条高压线。当年的生活条件艰苦,架设高压线的时候,从福田的梅林片区、笔架山、泥岗桥到罗湖水贝变电站,工程队几乎全部依靠人力将水泥、电线杠运输到高地。经过一天的高强度体力劳动,工人们回到一间间用竹棍搭建的小棚里,临睡前也只能跳进门前的水塘清洗身体。

虽然环境恶劣,但潘爱华还是感受到了这座正在被逐步建设起来的城市的无限潜力。在之后的四年中,他时不时地听到有关深圳建设的消息,内心对这里充满向往。终于,凭借着工作调动的机会,他再次回到深圳,目睹这里产生的巨变,最终扎根特区。

去年恰逢先行之路——深圳经济特区档案文献展向民间征集历史文献资料,潘爱华将这份对自己有着重要意义的职工调动介绍信捐给市档案馆。参观展览的时候,潘爱华感慨道:文献展不仅仅让我回忆起初来特区的峥嵘岁月,也能够帮助年轻人了解我们深圳的历史。希望新一代的青年继承拓荒牛们的拼搏精神,用双手为自己和这座城市创造更加美好的明天。

丁宪年:一张边防证记录二线关往事

▲丁宪年驻足展柜前。

走到展览第一部分艰难破冰、锐意改革专题前,丁宪年驻足停留,向大家讲述起她当年来深圳的往事。记者看到,展柜内有她和其他市民捐赠的第一代和第二代深圳经济特区居民证、边境通行证以及深圳市外出证明等证件。作为深圳经济特区发展的重要见证,特区居民证、边境通行证等展品不仅记录着特区建设和发展的印记,也是许多人一生难忘的记忆载体。

丁宪年回忆说,来到特区之前,她在湖南跟随杂交水稻专家袁隆平进行农业科学研究。年,因为家庭原因,她离开长沙来到深圳经济特区工作。当时的特区,生活条件很不理想。各项检查也很严格,她每天上班都要拿着深圳经济特区居民证才能出入单位,同时,进入深圳经济特区和出深圳也同样需要开具证明,持证件才能进行往来。

丁宪年放弃了在湖南继续从事杂交水稻研究,来到深圳工作,也参与和见证了特区的建设和发展。近40年过去了,她说不后悔当年的选择,虽然自己没有继续从事杂交水稻研究,但见证了特区的腾飞发展,也是一份很难得的收获。

吴涛:一块纪念牌见证深圳高交会

▲吴涛为在场的人讲述深圳市第一届荔枝节往事。

在档案展中国国际高新技术成果交易会专题前,许多参观的市民朋友被一块纪念牌吸引驻足。这块纪念牌是年深圳市第一届荔枝节的纪念牌,吴涛当年参加了深圳市第一届荔枝节,会后获得了这块珍贵的纪念牌。现场,他兴奋地向在场的观众回忆起当年参加深圳第一届荔枝节的情景。

年,深圳市为向外界展示深圳发展所取得的成果和特区建设欣欣向荣的景象,也为了让更多人了解深圳、来深圳投资发展,举办了第一届荔枝节。当年的荔枝节吸引了20余万人参加,极大地提高了深圳的吸引力和影响力。后来,深圳决定将传统的荔枝节改为科技节,搭建自己的科技舞台,科技节后被命名为深圳高新技术成果交易会,由此,高交会成为深圳一张亮丽的名片。

吴涛介绍说,此次展览,他捐赠了30多件藏品,这块荔枝节纪念牌是其中最为引人注目的一件。之前很多次有人想购买这块纪念牌,他一直不舍得出售,自己悉心地保存着。得知档案文献展征集藏品的消息后,他毫不犹豫地把纪念牌捐给了市档案馆,希望能和观众一起重温特区发展的记忆,让更多市民了解特区建设的辉煌历程。

深圳晚报记者袁晔王博/文余海洪/图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