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报介绍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刘正文一生为扇而活着岳阳晚报 [复制链接]

1#

岳阳晚报全媒体记者万辉华

初夏,市区庙前街巴陵扇社前面地坪,茉莉花开,蝴蝶起舞。九时许,刘正文先生就在他的工作坊兼会客厅里忙碌着,这位14岁就开始制扇手艺的省级工艺美术大师,新近晋升为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人,与记者聊起他的制扇人生,话匣子一打开,如一股山泉娓娓淌来……

出生于制扇人家

刘正文生于年,身板硬朗,背不驼。也许得力于他常年动手制扇和“北漂”贩扇。

他家哥姐共七人,他排在老七,只有三岁父亲就过世了,但是,他对父亲过往的了解都来自于姐姐和母亲。他的工作室里仍陈列着,父亲刘如东先生的遗像,发黄的照片下,标记着“—”的年份。老人过世时才56岁,正是壮年。

刘正文说,刘如东老人在民国时期,家里虽然住在岳阳县毛田镇南冲染坊村,偏僻山区,凭着自幼练了一身拳术和棍棒,一年四季,带着芭蕉洞里贩来的扇骨,长途爬涉,走山路,坐牛车,过轮渡,把扇骨贩到新堤、汉口、南京去,来往一趟,在路上几个月。刘老每次都平安归来,从无闪失。

新中国成立后,刘老回到家乡种田,不再外去跑江湖贩扇骨。

刘正文读完完小,正要进初中,恰逢历史原因,学校停课了。

他上面有一个哥哥,其余都是姐姐,姐姐都出嫁了。14岁的他,在乡里做农活,肩挑背扛,起早摸黑,有些吃不消。渭洞石壁头兰亚斌家里,驻了岳阳制扇厂收购点,姐夫哥的兄长谢秋生在那里带徒弟做扇子。于是,在五哥的陪伴下,他拜了谢秋生为师傅,在师傅手把手的传授下,刘正文逐步学习了制作扇子的全套工艺流程,从选材开始,从成片的竹材中,选取5-6年的成竹为扇料,然后砍下来锯筒,劈片,边骨推青,钻眼,镶边骨……

不久,刘正文又随谢秋生来到湖北洪湖做扇子,从年到年,一呆就是6年。他已掌握了全套制扇技巧,削竹片闭着眼睛都能运刀如飞,被人称之为“刘飞刀”。

带家进城办扇厂

年,刘正文结婚不久,就携着妻子李姣玉双双进入了岳阳县制扇厂,鉴于他的技艺高超,工厂安排他带徒传艺,还参与岳州扇的品种开发。年,刘正文参与设计制作的9寸25胶毛绒扇青篾扇获轻工部奖。

年,岳阳制扇厂在郊区南井村开设附属厂,为了扩大生产,一次招工80人,刘正文被派到分厂担任技术指导,家里人从老家毛田迁到城里来了,他有了住房和工作室,干劲更足,一个人要干几个人的活,动手制作了一整套成品工具,如裱面模具、抓带模板等,从毛胎到熟胎,再到成品,三年上了三个台阶。

转眼到了年,企业改制,扇厂停办了。这对于刘正文来说,这是从未想到会有如此变局。他怕手艺失传,决心自己在南井村办起巴陵扇社,把儿子、侄儿招来作徒弟。头一年,亏了,第二年又亏,亏损竟达15万元,员工的工资都开不出来。

查出原因,主要是产品滞销。他通过在北京工作的朋友到故宫、王府井、长城等旅游景点打探,工艺扇子在北方还是受游客和当地收藏爱好者青睐的,关键是在于质量和品种。

他把销往故宫的扇子,在图案上选皇帝肖像、宫廷楹联,在天坛销的扇子,却用天坛的图案。小扇子,10多元一把,直径两米的大扇子,更受收藏家和外宾的欢迎。为此,他后来把工艺扇又销到了天津。这下,他的扇社扭亏为盈了。

绝活是这样炼成的

俗话说,没有金刚钻,莫揽瓷器活。

刘正文说,莫看一把工艺扇子,大的三米,小的三寸,展开如一面风帆,看似简单,其实,它的工艺很复杂,一般是70多道工序,多的达多道。

原生态制作斑竹扇,这是刘正文的绝活。我国江苏、浙江的制扇师傅,都没有功夫达到刘正文的如此制作原生态全斑竹扇,具有精良、精巧、精当和精妙“四精”的特色。

他说,选取君山岛上、永州九嶷山的出产的斑竹,在制作过程中,工具选择牛头型刨刀。精雕细琢,不“锉”不“耪”,让扇骨厚薄均匀平整,确保原生态斑纹,不损不裂,完好如初,扇面采用四层宣纸,细心裱糊,厚实均匀,让笔意墨趣,风韵长存。

继年北京奥运会指定岳阳巴陵扇社制作的“奥运会徽扇”作为赠品送给各国元首和贵宾后,年制作的《金陵十二钗》装饰扇,半径3米,创造全国之最,获得湖南省工艺美术大赛金奖,而他年制作的《梅花》3寸全斑竹弯心扇为全国最小。

年,刘正文被湖南省人民政府授予“湖南省工艺美术大师”荣誉称号。他制作的扇子曾12次荣获中国工艺美术协会、省工艺美术协会评优金奖、精品奖,年获得湖南省商务厅“巴陵扇老字号”。

年,他的巴陵扇社荣获湖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的牌子。“巴州巴陵扇”第五代传人刘岳军,子承父业,也在业界有了一定的名气。刘正文制扇工艺后继有人。

由名记者刘衍清撰写的刘正文传记文学《一生为扇》,由中国制扇学会会长崔成顺撰写序言,即将由北京日报出版社出版,这对于刘正文来说,又是一件喜事。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