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报介绍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古代也有律师吗古人都是怎样打官司鱼羊秘 [复制链接]

1#
北京哪家医院白癜风手术最好 https://disease.39.net/bjzkbdfyy/240818/w2rrmy3.html

文:刘樱姝

在古装剧里,我们常看到老百姓一有了冤情,就跑到县衙门前去击鼓,通常会得到县官大人的接见,有了面呈冤情的机会。这所谓的“击鼓鸣冤”其实是到了明清时代才有的一种紧急诉讼方式,往往是重大冤情在正常程序中没能得到昭雪,当事人要找更上一层机构伸冤。那么,古代老百姓是怎样打官司的呢?

《水浒传》里写武松通过法律程序为兄伸冤时,他先要了潘金莲和王婆两个人犯的口供,然后带着一群人证(街坊邻居们)到县衙起诉。知县处理案件时“先问了王婆口词,一般供说。四家邻舍,指证明白,又唤过何九叔、郓哥,都取了明白供状。”之后让验尸官验了尸体,该查验和对证的工作就处理完了,接下来是收监人犯,最终给出审判结果。这大致就是古代老百姓打官司的全过程。

自秦朝起,中国的起诉制度就已建立。一类是公诉,即官吏代表官府对罪犯的起诉,比如宋江因“浔阳楼题反诗”被起诉。还有一类是自诉,即受害人或其家属提出的起诉,如,阎婆起诉宋江杀了女儿。

老百姓解决纠纷并不都要通过打官司的途径。由德高望重、辈分年长的人出面协调当事人双方和解也是解决纠纷的常用办法。尤其是具有权威性的族长,在宗法制度的古代社会还是很管用的。遇到调解不了的,或是事关人命的大事,这才启动打官司的程序。

普通老百姓多是目不识丁,写诉讼状就得托专人——讼师,就像周星驰在《审死官》中扮演的讼师宋世杰。讼师往往能一纸讼状定乾坤。据说清代湖州有个叫疙瘩老娘的女讼师,文笔非常了得。有个寡妇想改嫁,可是夫家不允许。疙瘩老娘收了寡妇两文银,写了十六个字的讼状:“氏年十九,夫死无子,翁壮而鳏,叔大未娶。”立刻博取了县令的同情,打赢了官司。讼师这个职业是良心活,所以这个群体里既有为民伸冤的正直讼师,也有像粤语片中“方唐镜”那种与官府勾结鱼肉百姓的“恶讼”。

县衙里设有和上级机构对应的吏、户、礼、兵、刑、工六房。其中的刑房就是负责案件审理等司法事务的。县衙大门口的登闻鼓可不能随便乱敲,除非是有人命案或大冤案;一旦敲鼓,知县就得升堂。

在具体审理案件中,被告的口供最重要,这是定罪量刑的凭据。而且古代也不避讳用刑得到口供,这就容易造成冤假错案,比如玉堂春、窦娥等都是文学作品里屈打成招的典型。那些让人心惊肉跳的刑具代表了法律的威严与残酷,这些刑具别说用到弱女子身上,就连卢俊义这等大汉也熬不住。所以在重刑之下得来的口供往往有失公允。取得口供三日后还要复审,看供词是否前后有出入,复审以后才能判决。犯人要是不服,可以在三个月内请求复讯。

判案中,天理、国法、人情都是要综合考虑的。完全遵照律条可能会有失“人味儿”,所以一个成熟的判案者务必要考虑全面。这也是老百姓为何极度渴望青天大老爷为民做主。

人命关天,对于判处死刑的,又当慎之又慎。执行前要由上级司法机关进行审录,复核无误后方可执行。执行时间也有讲究,在一些国家重大节日、祭祀的日子不能执行死刑。比如,知府蔡九要速速斩了宋江、戴宗,当案黄孔目与戴宗私交甚好,故意拖延时间,找的借口就是“明日是个国家忌日,后日又是七月十五日中元之节,皆不可行刑。大后日亦是国家景命。直至五日后,方可施行。”这下就顺理成章地拖延了五日。一般执行死刑是在秋季霜降到冬至之间,顺应大自然的萧杀之气,所谓“秋后问斩”。

结案也有期限,从立案到破案到通缉,务必在三年零四个月(即40个月)内完成,超期者官吏将受到弹劾。这对审理案件的官员以及公安队伍都是不小的考验,所以往往会不顾事实草草结案。因此,老百姓对那些屡破奇案的狄青天、包青天等满满的崇拜与爱戴。

作者:刘樱姝

版权声明:本文由「鱼羊秘史」原创制作,并享有版权。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欢迎转发朋友圈。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