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报介绍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从业30年公证员口述老人心酸遗嘱晚年的亲 [复制链接]

1#
白癜风多少钱能治好 http://baidianfeng.39.net/a_xcyy/141127/4525518.html
北京有个老人过世了。他的一对儿女,却跑去法院打官司。原因是丧偶多年的父亲,竟在遗嘱里写着要把过半的遗产都给保姆,甚至还分出10%给宠物狗。而对两个孩子,不留分毫。儿女愤怒不已,诉至法院。但当法官当庭宣读老人遗嘱时,他们哑口无言。“他俩都没有尽孝道,我也没享受过抚养他们成年后应得的尊严和孝顺,财产他们没有份额。”最终,法院判定遗嘱有效。这不是什么段子,而是真实发生的事情。一个老人,膝下有儿有女,却宁愿把毕生积蓄给一个外人和一条狗。听起来不可思议。但最近我看到几位遗嘱公证员的访谈,才知道在他们的职业生涯里,类似“怪事”不在少数。多少老人,趁着神志清醒时跑来求助,想要立遗嘱,把自己和财产托付给陌生人。而这一个个案例背后,折射的都是一场场人到晚年的家庭悲欢剧。电视剧总有这样的情节:某位大人物去世,律师召集亲属宣读遗嘱。那模样,好像只有家财万贯的人才有遗产分配的烦恼。但遗嘱公证员坦言,人到晚年,不管有好几套房子,还是只有1套房子,如何安顿自己的财产,都是个值得深思熟虑的问题。普通人没有私人律师,便选择求助于公证处这样的机构。遗嘱公证员,常年都在与想“安排后事”的老人打交道。在中国,85%的死者遗产继承事务都是由公证员处理的。来源:网络当一位老人走进公证处,录音、录像、手写遗嘱、留存指纹、回答询问、公证员公证......一套流程下来,顺利的话,不过20分钟。而老人们一生的财富和羁绊,也就在这几十分钟里被转化成3个问题:毕生积蓄有多少?名下房产有几套?打算留给谁?子承父业,天经地义吗?但一位从业30年的遗嘱公证员却说,像那位北京老人一样,财产不留一分给子女的,他见得太多了。来源:全景视觉一位76岁的上海老人,曾托哥哥帮自己去公证处咨询遗嘱事务。当公证员上门拜访时,才发现这是个已经下不来床的老人。旧小区里的老房子,像他一样苍老。墙皮脱落,沙发破得露出海绵,老人躺在床上,瘦得皮包骨头。半个月前,他突发肠癌,下床时两眼一黑摔倒在地,大小便失禁。整整一天过去了,也无人过问。直到邻居闻见臭味,告知居委会,居委会才找来老人的儿子,医院。原来,这个儿子已经好多年没来看望过父亲。医院陪护了一天,他就急着签字走人。公证遗嘱的那天,公证员反复向老人确认:“不再对儿子抱希望了吗?”老人摇了摇头,他希望把房子卖掉,钱全部交给哥哥,由哥哥处理自己的后事。“你不怕你哥哥把钱挪走吗?”“无所谓了。”干瘦的老人盯着天花板,平静地答道。他看淡一切的背后,不知藏了多久的失望与无助。这个老人还算“幸运”,有个哥哥。在遗嘱公证员经手的案例中,还有很多人,临终时刻来临,孑然一身的他们,有些不得不寄希望于陌生人。有个王大爷,常年独居。半年前,他住院手术,需要家属签字。可在外地工作的孩子,几番推托说抽不开身,不愿回来。老人只能打电话给自己的弟弟,可弟弟也迟迟不来。他一个人拿着手术通知书,在手术室门口等了一个多小时。最后,手术还是被迫取消了。很久之后,王大爷才在公证员面前第一次向人提起,手术室外的那一小时他有多么沮丧和无助。他再也不想独自躺在手术室外等人签字了。指望不上孩子,更指望不上亲人。他宁愿求助公证处,将自己的生前身后事,托付给收费的监护服务中心。也就是说,他把自己的医疗决策、死亡丧葬事宜,全部交给了陌生人。来源:全景视觉苏州年近8旬的贾老伯,立下遗嘱,要将一套市值超百万的房产,赠给照顾自己六七年的保姆。明明他有一儿一女。可贾老伯说:“他们总说工作忙,根本没来看过我。保姆之前天天照顾我已经过世的病妻,现在又24小时陪着我。”还有一位88岁的马老先生,要把多万的房产,送给楼下非亲非故的水果摊主小游一家。只因为独居的他,平日最大的幸福,就是溜达着找小游夫妻俩说说话,和小游的女儿玩耍,听她喊自己“爷爷”。还有公证员说,甚至见过不少老人,想立遗嘱把自己的生前身后事托付给存钱时认识的银行员工、推销保健品的推销员......这些不把遗产留给子女的老人,是心狠、绝情吗?把房子、财产留给陌生人的老人,是冲动、极端吗?公证员坦言,这些老人大抵都是这两种想法。一是惩罚。子女不孝,在世时对他们无可奈何,只能不留遗产以示态度。二是无奈自保。人生唯有两件事是不能自己完成的,那就是出生和死亡。即便很多老人不想麻烦别人,可晚年伶仃,只能指望陌生人的关心和照拂。即便你一生要强,也终有不可避免走向衰弱的一天。到那时,或许除了钱,没有其他能撑起你尊严的东西。这些“不合常理”地分配遗产的老人们,又何尝不是在用手中唯一的权利,表达自己的意愿。血浓于水的亲人们,可以在公证下形同陌路。素不相识的陌路人,可以在公证下亲如一家。其实人老了,在意的哪里是钱?只是陪伴。他们只是孤独太久了。几年前,三家大型调查机构联合做了一个名叫“不在场证明”的社会调查。调查对象是25至50岁的人们。结果发现:63%的人每年只有不到3次的家庭聚会;每年与父母见面沟通的时间平均只有78小时。当时看到这个调查数据,我心里好像被谁重重捶了一拳,疼得发闷。25岁到50岁,正是终日忙碌的年纪。忙工作,忙社交,忙恋爱,忙孩子。确实一年到头,只有春节、国庆这样的“大节”,才会考虑回老家一趟。前提还是,在没有任何旅行计划的情况下。而到了家,可能大部分时间还是在刷手机、跟朋友聊天、处理工作事务。真正能跟父母好好聊聊天的时间,甚至都没有78小时。而你有没有想过:你不在家的日子,父母都在干什么?他们或许像监控下的那位母亲一样。孩子离家返工,她在院口目送,迟迟不肯进屋。蹒跚地追上去,直到看到那条长路又归于往日的寂寥模样。这才彻底放弃希望,默默回家。他们或许像湖南的那位80多岁的奶奶一样。唯一能诉说孤独的,只有屏幕那边的陌生人:我呀,一个人。我的女儿在美国,儿子在广州,我的孙子有8个。可他们为了生计,为了他们的家庭,都不在我身边。我现在一个人,一天三餐饭,我都懒得做了。过去啊,他们都说我做饭最好吃,现在我连自己吃都(觉得)不好吃了......

都说“老小孩”,人老之后,反应变慢,机能衰退,确实像小孩一样需要照顾。

可我们,偏偏总是不在身边。

年,一位上海老人立下一份遗嘱:“我的财产留给女儿吴某1元,其余财产包括房产一套、存款80万,全留给陈女士。”陈女士是生前照顾老人的保姆,萍水相逢不过3个月。来源:全景视觉老人曾无比欣喜地迎接女儿降生,为她戒了十几年没能戒掉的烟。无数次抱着生病的女儿,哪怕医院。离婚时,放弃所有财产,求来女儿的抚养权。可女儿长大,结婚,有了自己的生活。从一周一次电话,到一月一次,半年一次......从半个月来见父亲一面,到两三个月一面,到后来过年也未必能团圆......其实,女儿家到自己的家,也就一小时的车程。老人病了,他以为女儿会像小时候自己照顾她一样照顾自己。可住院几个月,她只匆匆露过两面,随后请来保姆陈女士,便再也不曾出现。弥留之际,老人立下那份遗嘱。几十年的养育、拉扯,竟连最后3个月的陪伴、照料都换不来。来源:全景视觉我们和父母的关系,或许从始至终都是不对等的。我们羽翼丰满,展翅高飞,便再也不愿回那个孵养了我们的旧巢。再也不愿回头看看曾教我们飞翔的父母,如今还能不能飞得动。为什么有些老人,会在遗产分配中做出那么不合常理的决定?那是因为有些儿女的孝心,真的只值一块钱。国学大师季羡林,很年轻就离开了家,很少回去。直到一天,母亲突然离世。他匆忙赶回,想送母亲最后一程。可见到的,只是一口棺材。邻居大婶看到他,叹息着说:“你娘临走前,一直唠叨一句话:儿啊,离家八年,未见一面,你知不知道,娘心里是什么滋味?”季羡林听了,呆在原地。他伏在娘睡过的土炕上,失声痛哭到天明。后来,他在散文《赋得永久的悔》中写下:“我后悔,我真后悔,我千不该万不该离开了母亲。世界上无论什么名誉,什么地位,什么幸福,什么尊荣,都比不上待在母亲身边。”人们总以为来日方长,轻视了时间的残酷。总期待功成名就,却忘了人生的短暂。待到明白了生命的脆弱,只剩后悔的孝顺,还有意义吗?来源:全景视觉父母要的不多,只是有空时带着你的爱人、孩子,多回家看看。平时多些电话问候,节日时,回家吃个团圆饭。生老病死的后三样,没有谁不害怕,别让父母孤独老去。就像《外婆》里的那句歌词:“外婆她的期待,慢慢变成无奈。大人们始终不明白,她要的是陪伴,而不是六百块。”参考资料:三湘都市报:儿女不孝,财产宁可留给保姆和狗三联生活周刊:公证员口述:为什么有的老人,选择将自己托付给“陌生人”?我们是有故事的人:为老人撰写遗嘱,我目睹那些枯萎的亲情真实故事计划:中国人的遗嘱里有什么封面新闻:8旬老人立遗嘱百万房产赠保姆,“孩子工作忙,她24小时照顾我”作者:王耳朵,上不知天文,下不知地理,中间略懂点人生歪理。来源:王耳朵先生(ID:huangezishiba)。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