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报介绍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晚报夜读打糍粑 [复制链接]

1#
治白癜风用什么药 http://m.39.net/pf/a_4473336.html

朗读:卓玛

摄影:涓涓

“年来了,是冤家。儿要帽,女要花。小媳妇要头绳扎鬏(jiū)巴,老太婆要糯米打糍粑。”这首童谣,拉开了老家信阳光山办年货的序幕。

排在年货第一位的,是糍粑。

为了打糍粑,每家每户准备的糯米,多则二三百斤,少则四五十斤。没有淘米容器,就清空家里的水缸。淘洗干净的糯米,在水缸里浸泡约四个小时后上甑(zèng)蒸。

甑是圆柱形竹制容器,一甑可蒸三四十斤米。蒸糯米要烧硬实的柴,通红的火苗,带着强大的热力,瞬间温暖了整个灶间。待甑的上方热气直升,就表明糯米已蒸熟,可以倒入石窝。

打糍粑的现场,更是热气腾腾。蒸熟的糯米,被倒进直径约二尺的石窝子里,糯米的清香、巨大的气浪,吸引孩子们围观。

四五个年轻力壮的小伙子,用直径六七厘米的圆木拐子,围着石窝转圈,不住地捣,边捣边说笑话,唱小调。

这场景,很容易让人穿越到刀耕火种的时代。别看木拐子不重,要把熟糯米全部捣碎、捣黏,需要相当的体力和耐力。

捣米的小伙子,看着孩子们饥馋的眼神,就随手抓一把糯米团,放到他们的小手上:一边吃去!孩子们伸出黑黑的小手,接过糯米团,到厨房找两根腌辣椒,躲到一边享受美味。

小伙子们甩掉棉衣,抡起十多斤重的石锤,对着捣碎的糯米,使劲夯、砸。糯米黏性大,一人抡石锤,另一人要用湿毛巾蘸凉水,把刚砸过的地方濡湿、展开。

连续四五十锤下来,再精壮的小伙子也会满头大汗。大家轮番上阵,五六窝糍粑打完,天快放亮。

经过石锤夯打的糯米,坨在一起。擀面条容易,可要把三四十斤热糍粑坨擀匀,则需要特制的案板和擀杖,更需要体力和技巧。

这道工序,一般由年龄大、经验丰富的人来完成。待他把糍粑擀得厚薄均匀,晾凉后,就切成大小整齐的方块,放在清水缸里泡起来,随吃随捞。

千辛万苦制作成的糍粑,是春节款待贵客的上品,也是日常生活中不可多得的奢侈品。

糍粑吃法很多,可根据季节、场合、个人喜好,变着花样做了吃。油炸后蘸白糖吃,酥、软、糯、香、甜。在肉汤里煮着吃,吸足了油,更香。

除夕守岁,上下眼皮直打架,大人在炉膛边烤糍粑,孩子们顿时精神起来。

农忙季节,早饭简单,在稀饭锅里放几块糍粑,配上腌菜,足以抵挡一上午的饥饿。青*不接的时候,把糍粑切成薄片,与鸡蛋和蒜苗一起清炒,是一道上好的菜肴。

这糍粑,是根治乡愁的良药。每提起它,我就满口生津,回味无穷。

晚报副刊精读

编辑:涓涓

审核:赵怡

根据著作权法相关规定,以上作品版权归洛阳日报社享有,除法律许可之外,未经洛阳日报社授权,任何组织或个人不得非法转载使用。

洛阳日报社所属媒体使用之文图及音像稿件,如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与洛阳日报社联系,-。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