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报介绍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绍兴晚报越文化专栏刊登我院学生方楠文 [复制链接]

1#
白癜风治疗要花多少钱 https://m-mip.39.net/nk/mipso_6776699.html

在我院俞志慧教授的指导下,由我院三个学生科研项目《古文观止》的编辑与传播、绍兴古桥的历史与文化、《越郡风俗詞》整理与研究组成了绍兴记忆研究团队。年6月5日,《绍兴晚报》越文化专栏刊登了我院学生方楠的《谢公桥的谢公,到底是谁?》一文。方楠同学所负责的《绍兴古桥的历史与文化》课题,现已列入年国家级创新创业项目中。

绍兴记忆研究团队成立至今,成果丰硕。自年6月起,团队成员相继在《绍兴晚报》越文化专栏发表文章。赵佳峰的《两位绍兴人编了〈古文观止〉——寻根绍籍编者吴楚材、吴调侯》、方楠、胡雪盼的《一道靓丽的风景一段丰厚的历史——记斗门镇荷湖村荷湖大桥》、方楠的《断桥剪影——东湖镇永宁村蜈蚣桥的美丽脸孔》、陈微的《倾听越郡风俗词中的采桑曲》和《水韵悠悠——越郡风俗词里的绍兴水》、褚晴的《以身许国,仗剑御敌——从诸暨几座祠堂看诸暨人的尚武精神》。团队指导老师俞志慧教授也率先垂范,发表两篇文章——《与范蠡有关的几个古地名》和《传说中位于坡塘的范蠡养鱼池找到了——越国时期水利工程遗迹考察有一些惊喜》。以上文章,都有幸在晚报上引起市民的
  年5月20日,绍兴记忆研究团队在浙江省第十五届挑战杯·富阳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中荣获二等奖,这是对团队阶段性成果的肯定。接下来,绍兴记忆课题组三个团队的成员将继续依托《绍兴晚报》越文化专栏发表文章,争取将更多艰深的学术成果转化为口耳相传的市民记忆。

附原文:

谢公桥的谢公,到底是谁?

绍兴记忆研究团队方楠

绍兴俗语中有一句话叫“北海鲤鱼谢公钓”,七个字中包含三座绍兴古桥的名字。其中的谢公桥,伫立在绍兴市越城区西小路与新河弄交汇处,作为绍兴古桥群中的一座老桥,它仍然承担着交通功能。

不少住在西小路的居民告诉我们,“谢公桥”之所以叫“谢公”,是因为当时一位有钱的公公为了叫儿媳妇回娘家方便,专门为儿媳妇修了这座桥,儿媳妇为了感谢公公,就起名为谢公桥。显然,这个传说可信度并不高。南宋施宿等撰《嘉泰会稽志》卷十一记载:“谢公桥在新河坊,以太守谢公所置,故名。”《乾隆绍兴府志》提到谢公桥:“康熙二十四年重修。”嘉泰志的意思是“谢公桥”的名字是为了纪念当时会稽一个谢姓太守。那么这个“谢”太守到底是谁呢?

《嘉泰会稽志》卷二中提到:“会稽自秦置守,汉因之,其后更守为太守,尉为都尉,或以都尉行太守事。在汉末三国时,亦有以丞功曹行郡事者;东晋改为内史;至宋,乃复为太守焉;隋为总管,复又改都督;唐初亦沿隋制,久之乃为浙东观察使。”意思是会稽从秦开始设立“守”的职位,汉朝沿袭秦朝的制度,后改“守”为“太守”,改“尉”为“都尉”,有时“都尉”还可以代行“太守”的权力。到了汉朝末三国时期,也有“丞功曹”管理郡中事务。东晋时期,又改此官职为“内史”,直到南朝宋时才又改回到“太守”一称。隋朝时叫“总管”,后又改为“都督”。唐朝初年沿袭隋朝的称谓,很久以后才改称“浙东观察使”。由此可见,会稽历史上两次出现“太守”这个官职,一次在汉代,一次在南朝宋时。那么,这个“谢公”究竟是汉朝人还是魏晋南北朝人呢?

在实地考察中,我们发现,谢公桥的桥拱上的捐款刻石文字的风格为晋代隶书风格。那么,这座桥建成时间显然不早于晋代。由此可以推断,这个神秘的“谢公”应是南朝宋的太守。

《嘉泰会稽志》卷二的《太守》篇中明确记载的“谢”姓太守一共有四位:谢玄、谢琰、谢輶和谢方明。

谢玄,字幼度,奕之子。孝武帝时,授散骑常侍、左将*、会稽内史。时吴兴太守晋陵侯张玄之亦以才学显,自吏部尚书与玄同年之郡,而玄之名亚于玄,时人称为南北二玄,论者美之。

谢琰,字瑗度,太傅安之子。孙恩逃海岛,朝廷忧之,以琰为会稽内史,都督五郡*事。

谢輶,会稽人,会稽内史。

谢方明,陈郡阳夏人。伯父吴兴太守邈,贼至被害,方明结邈门生义故掩讨,手自刃之。时荒乱之后,吉凶礼废,方明合门遇祸,资产无遗,营举凶事,平世备礼无以加也。永初三年,为丹阳尹,有能名,转会稽太守。江东民户殷盛,奸吏蜂起,符书一下,文摄相续。又罪及比伍,动相连坐,邑里惊扰。方明阔略苛细,务存纲领,缓民期会,莫敢犯禁。除比伍之坐,判久系之狱,东土至今称咏之。承代前人,不易其*,有必宜改者,则以渐移变,无迹可寻。

值得注意的是,虽然编者把他们四位均归类在“太守”这一目录下,但谢玄、谢琰和谢輶实际上是“会稽内史”。而《嘉泰会稽志》中所提到的四位“谢”姓太守,均是南北朝的名士,那么,哪一位才是我们要找的营造“谢公桥”的主人呢?

首先,我们可以从四位“谢”姓太守的生平经历入手。

谢玄(年—年),是东晋太常卿谢裒之孙,桓温幕府司马谢奕之子,太傅谢安之侄,是东晋时期著名的*事家,与吴兴太守张玄之并称“南北二玄”。谢玄出身于魏晋名门陈郡谢氏,从小就聪慧,与堂兄谢朗一同为叔父谢安所器重。太元九年(年)后,谢玄因病改任左将*、会稽内史,抱病登车,调往会稽郡任职。四年后病逝于会稽。也就是说,谢玄在会稽的任期不超过四年,而又是因病调任,自顾不暇,在会稽任上也并无文献记载有大功绩,那么“谢公桥”很可能并不是为他所建。

谢琰(-年),东晋后期重要将领,太傅谢安次子、车骑将*谢玄从弟。太元十年(年),谢安去世,谢琰为其守丧,同年十月,凭借淝水之战的战功获封望蔡公。丧期结束后任征虏将*、会稽内史。谢琰无论资历和名望都在会稽极有地位,当时人都认为他必定能安定当地。而谢琰亦轻敌,到郡后既不安抚士民,也不修整武备。《晋书·谢安传》记载谢琰“及至郡,无绥抚之能,而不为武备”,将帅进谏说:“强贼在海,伺人形便,宜振扬仁风,开其自新之路。”谢琰却不以为然地说道:“苻坚百万之众,尚且送死淮南,何况仓皇逃到海上的孙恩,怎能东山再起!如果孙恩再来,正是上天不容国贼,让他快来送死而已。”隆安四年(年),他在守卫会稽郡时因部下叛变阵亡。可见,谢琰虽然是东晋著名的*治家谢安之子,自身实力也十分卓越,但在会稽任上并没有得到百姓的好评和赞誉,那么显然“谢公桥”很可能并不是百姓为谢琰这位“会稽内史”所建。

谢輶,谢石之子,太傅谢安之侄。《宋书·良吏传》中提到:“内史谢輶请为山阴令,复有殊绩。”《宋书·裴松之传》中也有记载:“晋孝武太元中,革选名家以参顾问,始用琅邪王茂之、会稽谢輶,皆南北之望。”

谢方明(—),东晋官员,生于会稽,祖父谢铁是东晋太傅谢安的六弟。根据《宋书》和南宋《嘉泰会稽志》的记载,谢方明跟随伯父吴兴太守谢邈在吳兴郡,恰逢孙恩在会稽造反,东部国土几个郡都有人起来响应,谢方明劝谢邈躲避,谢邈不听从,最后被孙恩杀害。谢方明逃窜得以幸免。不久,孙恩攻陷了会稽,孙恩悬赏收买方明甚急。方明于是从上虞带着母亲和妹妹逃到东阳,流离失所,历经险厄,备受诸多苦难,却秉持坚贞独立之操守,不改自己忠于国君的誓言。永初三年,谢方明转任会稽太守。方明深通治理一方的大体,命令郡县监司的吏员,不得轻易外出,革除“比伍”(比,比邻,伍,古时以五家组成一“伍”,互相守望)的连坐,迅速处理积压已久的官司,*声甚佳。元嘉三年,谢方明死在其任上,享年四十七岁。

由上可知,尽管职能相同,但四个人中,只有谢方明的官职确凿无疑为“会稽太守”,而其他三位都是“会稽内史”。同时,从四人在会稽任上的*绩来看,谢方明忠君爱民,造福一方百姓,深得民心。笔者推断,四人中谢方明为谢公桥之“谢公”的可能性最大。

坊间有一种传说,“谢公桥”是为纪念南朝宋文学家谢惠连所建,笔者认为这种说法其实是错误的。虽然谢惠连是地道的会稽人,但谢惠连并未在会稽任过太守,可考的史部文献中均只记载他的父亲谢方明曾任职南朝宋代的会稽太守。而谢惠连一生只活到二十七岁,并不可能年纪轻轻扶摇直上到“太守”一职。但历史上谢惠连的文学才华确实得到公认,他的族兄谢灵运常感慨“张华重生,不能易也”,李白也曾在《春夜宴从弟桃花园序》中赞叹道:“群季俊秀,皆为惠连。吾人咏歌,独惭康乐。”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陈郡谢氏作为晋朝时与“琅琊王氏”齐名的望族,后辈子孙中人才济济。不管千年前“谢公桥”是为了纪念哪一位,以四人之才,均可称一声“谢公”。而四位“谢”太守均是出身望族谢氏,又都曾在绍兴任职,可见绍兴钟灵毓秀、人杰地灵。第五伦、马臻到谢方明,绍兴太守为绍兴百姓的安居乐业做出了重要贡献,“绍兴名人故事”中不妨再添一笔——谢方明。

(本文经俞志慧教授指导修改,谨此致谢。)

供稿

方楠

编辑

网络媒体团陈嘉仪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