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报介绍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拍自己看见的,而不是图解观念拾赛倒计时三 [复制链接]

1#

点击上方图片,即可直接参与投稿!??

“拾城摄影奖”4月1日开始征稿,截至目前已收到万余张投稿作品。

参赛者对于纪实摄影的理解透过一张张照片,传达给我们,那么评委对于纪实摄影的理解又是怎样的?他们想看到怎样的作品?会有什么不一样的观点?

距截稿还有三天,我们邀请“拾城摄影奖”终评评委,讲述他们对“拾城摄影奖”、拾城,以及纪实摄影的看法与期待。

任曙林

著名摄影师,“四月影会”重要成员

《八十年代中学生》《不锈时光》作者

作为首届“拾城摄影奖”的终评评委,您对投稿作品有什么样的期待?

希望来稿多是睁开自己的眼睛,拍摄自己看见的东西,而不是图解什么观念或者概念。当然这种看见,更多是指眼睛后面的感觉。

据了解,“拾城摄影奖”的评委都是公益支持的,拾城将不会给评委支付评委费,您为何还是愿意支持这样的行为?

摄影是很个人的事,网络时代彼此交流却多有面具。能有机会见到如此多、且鲜活的生命,这种机缘比金钱重要得多。

“四月影会”的首次展览在年4月1日,“拾城”摄影师联盟成立于年4月1日,作为“四月影会”的重要成员,您如何看待这种巧合?

这个“巧合”正是拾城人对摄影的真诚与信念。

拾城也是一个类似的民间非营利的摄影团体,已经坚持了6年。作为过来人,有没有什么建议?

摄影要发乎本心,如同好友在一起喝茶,大家的心态要像品茶,顺其自然最好,一到坚持就是办公司了。

傅拥*

浙江传媒学院美术馆馆长

两届世界新闻摄影比赛(荷赛奖)获得者

拾城这样的民间摄影师联盟做自己的摄影奖,您认为它的意义在哪里?

中国的民间奖项这些年似乎非常多,我觉得拾城的这个民间奖项跟其他的奖项有些不一样。

我也看到很多的奖是有一些问题的,就好像大家都要话语权。拾城这个奖项是非常单纯的,我觉得这一点很好,要坚持下去。

“拾城”以及“拾城摄影奖”的发展有什么建议?

现在拾城的奖项已经设立起来了,有一定的道理,但我希望以后,能有一个关于每一年或者某一个时间段,根据当下的一个议题,有针对性的主题奖项。

你认为中国纪实摄影发展最缺乏的推力是什么?

两个方面。

一个是关于中国纪实摄影,其实缺乏一个有体系的关于中国纪实摄影史的梳理。

还有就是当下其实仍然是中国纪实摄影发展跟创作的最好时代,那么我觉得还是缺少一些有影响力的平台,年轻人的平台以及传统经典的纪实摄影平台都缺少。

关于纪实摄影的平台,其实有一段时间我在思考,在中国能不能有一个专门针对纪实摄影的摄影节,或者摄影大展。如果有的话我觉得也是挺好的,曾经我还认真地想过这件事情,希望以后有机会能够做一个关于中国的纪实摄影节。

苏里

著名摄影师

财新传媒前首席摄影师、GQ杂志前视觉总监

拾城前成员

作为首届“拾城摄影奖”的终评评委,您对对投稿作品有什么样的期待?

对于这次比赛,我还是挺期待的,特别想看零零后跟九零后的片子。因为零零后跟九零后的片子,它的思维模式、主导方式跟我们这些老一代的,也就是60、70、80后完全不一样,我想看他们是怎么去见解周遭一切的。

您参加过国内的多个摄影兴趣小组,您觉它们各自的特点和缺点是什么?

我觉得现在都是一窝蜂,不明真相、跟风的人多。现在一说当代都是当代,以前好像破片儿、不成立的片现在都成了很牛的片儿,但谁也不去问这张片儿为什么好?这张片儿搁在大师手里,它是一张片儿,搁老百姓手里,它还是一张废片儿,它为什么在那儿就是一张有用片,在这就是一张没用的片儿?这片儿到底好不好,好在哪儿?它在什么时候好?谁也没有去追问这个东西。

所以我觉得大家确实开阔了很多眼界,因为各个群,各个推文。但在很多交上来的大大小小活动里的片儿,你能发现大家的视觉语言在前进,但真正认知的前进并没有。

所以真正说通过这些群、兴趣小组、推文,能在里面有多少收获,这完全因为个人。这种东西还是要心静,在这里头能找着自己真的想要的东西,然后安安静静背地里学习,那才是重要的,听什么某某大师讲堂课,互相晒图,这都解决不了任何问题。

韩萌

纪录片制作人、摄影师

MillenuimDocumentaryFilm、DOKUFEST最佳纪录片奖获奖者

中国纪录片学院奖获得者

拾城前成员

“拾城摄影奖”的终评将采用线上视频直播的形式进行公开评选,这在中国应该是极其罕见的,对此您有何期待和顾虑?害怕网友对您的负面评价吗?

我也是第一次尝试,很期待。

我不介意任何评价,我不是完人。

作为曾经在中国多个具有影响力的媒体平台有着13年静态图片工作经验的摄影记者,后来您为什么选择转型做纪录片导演了?

我不把自己当“导演”,我就是个拍片子讲故事的人。

拍摄纪录片后,再拍摄平面时,你对照片的看法会发生变化吗?

肯定是会有一些的。

我现在经常会用手机拍照片,对我来说,简单、明了、直接,我的心态也是放松的,我会把这些照片当作影像日记,类似于家庭影像,我不会称之为作品,只是留给自己和家庭观看。但我会用另一种方式来做纪录片,做片子类似是我的职业,我会考虑得很多。

浦峰

《新京报》资深摄影记者

拾城发起人

作为首届“拾城摄影奖”的终评评委,您对投稿作品有什么样的期待?

数量>1,就可以了。

在视频流行的时代,人们开始意识到,仅仅通过一张照片很难如实地传递某件事情的样貌,单张照片似乎越来越不受欢迎了,您认同吗?

认同啊,现在已经进入视频时代了。

作为拾城的创始人,过了6年,您觉得现在的“拾城”和创立之初的时候一样吗?

有一样的地方,就是进拾城的伙伴们都是很优秀甚至更优秀,大家都依然很纯粹的在喜欢纪实摄影,享受摄影带来的愉悦。还有,误解偏见依然存在——不厌其烦再说其中一个:拾城不是街拍,也不是只拍城里的,我们什么都拍。

不一样的就是,真没想到能坚持这么久。每周三都没停更过。还做了那么多的尝试。这一届的年轻人真不错。“不忘初心”说来容易,真正能理解能做到的其实越来越少。还是那句,无所谓哪天会散,现在开心就好了。

陈中秋

《都市快报》首席摄影记者

中国新闻摄影“杰出记者”称号获得者

拾城成员

“拾城摄影奖”的终评将采用线上视频直播的形式进行公开评选,这在中国应该是极其罕见的,对此您有何期待和顾虑?害怕网友对您的负面评价吗?

顾虑可能只是技术上的,都没有过这样直播评选的经验,但对评选本身并不担心,整个过程公平公开公正,评委们都会认真负责。我不害怕负面评价,问心无愧。何况大家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