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报介绍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十大人物叶拽第一书记,脱贫致富 [复制链接]

1#
湖南白癜风医院 http://baidianfeng.39.net/a_ht/131225/4316559.html
05::05

颁奖词

从新闻记者到第一书记,从富庶的城市到贫穷的山洼,五年如一日,倾心为民,以村为家,脱贫重担肩上挑,创业致富有方法。个贫困户全部脱贫,集体经济实现零到20万飞跨,沉甸甸的数字,是最好的见证与回答。

00:35

人物名片

叶拽,男,33岁,现任阳城县河北镇综合便民服务中心主任,曾就职于晋城市新闻传媒集团,被授予“山西省农村模范第一书记”荣誉称号、入选“山西好人”和“中国好人”榜。

重温感动

年8月,组织派遣叶拽到阳城县河北镇河北村担任第一书记。叶拽利用两个月时间,坚持用眼看、用心听、用脚量,走遍了河北村的每一寸土地,掌握了全村所有农户的情况。年,他和村两委干部积极争取,由县财*投资建设KW光伏发电项目。当年村集体获益8万多元,一举实现了集体经济“零”的突破。

年,他带领全村种植油用牡丹亩;年,又种植了余亩羊角辣椒,之后开通了“我的农村亲戚”电商平台,销售小蒜、辣椒酱、葵花油、菜籽油等,总收入近20万元。目前,户贫困户全部实现稳定脱贫,年人均收入突破元。根据河北村的帮扶事迹拍摄的专题片《向阳花开》被中组部评选为全国典型事迹片,叶拽还被授予“山西省农村模范第一书记”荣誉称号。

获奖感言

很荣幸,我能作为一名农村第一书记代表,获得感动山西这一荣誉。从一名脚踩泥土“走基层”的新闻记者,到一名田间地头话增收的基层干部,是*员的责任与担当让我和刘大婶、卢老叔等户建档立卡贫困户成为了一起为美好生活而奋斗的亲密朋友,在脱贫攻坚的光辉岁月里让我做到了不负时光、无愧青春,这样的荣幸和自豪值得我一生铭记。

当4年第一书记

他给村民找到了致富路

村集体经济“零”突破

“叶书记,你得去镇卫生院一趟,把全村健康扶贫‘双签约’服务协议书签一下字。”1月14日上午,经过一个多小时的车程,刚到村里的叶拽就被一个电话叫到了阳城县河北镇卫生院,村里44户“阳城县建档立卡农村贫困人口健康扶贫‘双签约’服务协议书”需要他一一签字才能生效。4年多来,就是这样,村里事无巨细,他都需要逐一过问经手。

年8月13日,当时在太行日报社担任编辑的叶拽,到阳城县河北镇河北村任“第一书记”。这年,他28岁。

叶拽用了近两个月时间了解村里情况:河北村耕地0亩,属于典型的山区农业村,村民收入来源主要以种植普通农作物和外出打工为主,村集体没有任何收入来源。全村户口人,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户口人,是阳城县经济收入倒数第三的贫困村。“村集体没有收入,青壮年少,都外出打工,留不住人。群众脱贫难,对新生产业及事物较难接受。”

在河北村活动中心屋顶上平整光洁的发电板排列有序。“这种发电板,阴天也可以发电,发电上网,就可以赚钱。”叶拽说,年,阳城县开展了“百村光伏”扶贫工程。河北村采光条件极好,更重要的是,河北村定点扶贫单位正好是国网晋城供电公司,可以说,河北村发展这一项目得天独厚。

面对这一难得的机遇,叶拽经过积极争取申报,河北村最终成为“百村光伏”扶贫工程的试点村,由县财*投资建设千瓦光伏发电项目。当年,村集体获益8万多元,一举实现了集体经济“零”的突破。

光伏发电给村集体带来首笔集体收入后,叶拽计划对全村进行光伏发电全覆盖,让贫困户脱贫,让脱贫的家庭小康。

项目确定了,可安装发电板的资金从何而来?

经过叶拽联系,晋城硕阳光电公司与浦发村镇银行承担了此项工程。按照计划,每座房屋将安装7—10千瓦的太阳能光伏,村民只提供场所。

由于光伏发电由银行贷款,这就需要村民提供征信证明。闻听每户需要8万多元,村民们担心自己在银行的存款被扣掉,对此不仅积极性很低,甚至有人还说风凉话。面对村民的疑虑,叶拽心急:“周边其他村子都是自掏腰包安装,咱村里有补贴、有贷款,错过这个机会太可惜。”

于是,叶拽每天挨家逐户上门解释,讲解“征信证明”的意思,是否安装由村民自主决定。最终项目得以顺利推进,由银行全额贷款支持,村民不用出一分钱,5年内每年光伏收益的90%用于还银行贷款,10%留给村民。贷款还清后,光伏及收益全部归村民所有。

一天夜里,叶拽接到妻子临产的消息。当时,为推进项目建设,叶拽已在村上呆了半个多月。接到电话后,他连夜急匆匆医院。在家只呆了一天,看到孩子顺利出生,他又急匆匆赶回村里。年10月17日,河北村举行光伏发电利润分红仪式,发到手中的现金,村民们激动不已。年底,随着12万余元的到账,户村民每户靠光伏发电的收入又能入账多元。“这已经是第三次分红,预计3年以后偿还完贷款,每户可进账1.2万元。”村民坐在家里就挣钱!这种扶贫经营模式不仅在阳城,乃至在晋城都属首创。

“我的农村亲戚”

虽然叶拽从小在城里长大,可打起土地的主意来,还挺在行。为发展现代农业,推动乡村振兴,年,他引导村民种植油用牡丹亩;年,种植余亩羊角辣椒,亩均年收入达0元,受益群众47户。年,根据河北村的土质,因地制宜,开始种植旱地西红柿。同时,在村西的荒山上的8栋食用菌大棚建设完工并投入使用;在村主干道建设一座高标准洗浴中心,解决了河北镇区及本村常住人口的生活问题。

农产品种植搞上去了,由此产生的土特产品销售又成了问题。

采访途中,记者在河北村村委会大院看到一家名为“阳城县电商扶贫服务点”的商店。走进店内,货架上摆放着瓶装西红柿酱、辣椒酱。一位村民正往成品瓶上贴标签。“这些土特产都是村民用传统工艺制作,不添加任何防腐剂。”为打开销路,叶拽给电商平台起了个名字:“我的农村亲戚”,除西红柿酱、辣椒酱外,还销售小蒜、葵花油、菜子油等农副产品,给村里带来近20万元收入。“村民们既是我的亲戚,更是我的亲人,我愿意通过我的努力让村里增加收入。”为办好电商平台,叶拽不仅自学网络营销和网店知识,还亲自负责买瓶子、搞包装,甚至亲自到市里送货,可以说既是宣传员,也当销售员。在村委会大院戏台旁的“爱心超市”,洗发膏、洗洁精、毛巾、香皂、食用盐、酱油等日常生活用品摆在货架上整齐有序,地面上摆放着插谷机、喷雾器、锄头、铁耙等各种农具。“爱心超市”的策划者是叶拽,为河北村帮扶单位晋城供电公司出资建立,是晋城市首座“爱心超市”。洗发膏,30分;香皂,5分……桌上放着一本“年度积分兑换台账”,“兑换积分”是村民平时参加公益活动、*日活动、义务劳动后所得积分,当积分达到一定数量时,村民可到“爱心超市”领取积分相对应的物品。

而村民得到积分也并非难事。根据积分评分标准,贫困户只要做到院内净、厨房净、卧室净、厕所净、个人卫生净和院内摆放规范,就可得5分;村民积极参加村里义务劳动、志愿活动的,奖励1分……

“‘爱心超市’内的物品都是无偿捐献的,村民来兑换物品时也是无偿的。从现在来看,日常生活用品比较受村民欢迎。”叶拽说:“农具是共享的,只要村民家中需要,共享农具就可无偿使用。当天使用后,将原物还回。”

在“爱心超市”的模式下,村民通过借用方无偿使用农机具,又可通过劳动等方式赚取积分兑换捐赠物品,此举是河北村扶贫工作由扶贫向扶志的转变,是从无偿给予到劳动获取的跨越,对促进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改善村容村貌有明显效果。

作为“爱心超市”在晋城市率先创建者、实践者,叶拽当之无愧。当前来河北村参观取经者发现“爱心超市”这一模式后,迅速在晋城其他县市区得到推广。

他要扎根农村

年初,叶拽“村第一书记”的任期到了。本可以回家照顾妻儿的叶拽,却义无反顾地选择了继续留任至年7月。他觉得自己在村里还有许多事情要做,有些项目才刚刚有了起色,决不能功亏一篑。截至年底,河北村集体收入从“零”实现了年稳定收入20多万元;户贫困户全部实现稳定脱贫,年人均收入从原来的不足元至突破元。年初,叶拽的工作关系有了变动,正式成为河北镇镇*府的一名工作人员。

驱车三五分钟,便到了村西的山上。近些年来,叶拽将多亩撂荒地归整后,种满了不同类型的蔬菜瓜果,油用牡丹、羊角辣椒、向日葵等。他还起了个名字,叫“微型田园综合体”,希望能吸引城里人来此欣赏的同时,进行游览采摘。也就在这片荒山上,有家“阳城县鑫河商贸有限公司”。原来,为了给村民种植的旱地西红柿找到出路,在叶拽的主导下,村里注册了这家公司,专门制作旱地西红柿酱,为村民增加收入增加后劲儿。

目前,河北村有40亩的有机蔬菜基地,而种植旱地西红柿每亩产量在五六千斤,高产可超万斤。“旱地西红柿没有卖相,但用村民传统工艺制成的西红柿酱市场上非常抢手。”去年,叶拽多方筹资多万元,让南方一家设备公司,按照农村传统制作西红柿酱工艺,生产出一台“旱地西红柿自动生产流水线”,现设备已安装完毕。

年元月上旬,经过对设备进行调试,一瓶克的西红柿酱,每小时能生产瓶。“设备投入运行后,估计每年需要西红柿原材料万斤。”叶拽说,目前村里正在对西红柿酱成品价格进行测算,寻求一个合理的价位,以占领市场。

目前,“旱地西红柿自动生产流水线”生产已被确定为阳城县的重点工程。随着生产线的正式投入运行,将带动河北村周边的土孟、下交等七八个村庄的旱地西红柿的种植产业,在推动传统农业转型升级的同时,增加就业岗位,为贫困农民稳定增收创造条件。

记者手记

作为同行,认识叶拽是年底。那时只有26岁的他,还略显稚气。经过4年多农村“第一书记”工作的摸爬滚打,如今的叶拽已显沉稳。

作为一名“城里娃”,去一个在县里经济收入排名倒数第三的穷村子当“第一书记”,工作难度可想而知,可从他4年来在河北村的工作取得的成绩来看,叶拽是花费了很多心思的,几个实施的脱贫项目是精准的,有的放矢,为集体增加了收入,让贫困户摘了贫困的帽子。

从曾经走基层报道脱贫攻坚的“观察者”,到如今脱贫攻坚一线的“实践者”,叶拽的实践经验告诉众人,农村扶贫应当变“输血”为“造血”、实现由扶贫到扶智的跨越式转变。

——李吉毅

颁奖词撰写:尹长虹

采写:山西晚报全媒体记者李吉毅

实习生赵彦程

整理:山西晚报全媒体记者张婉

视频编辑:山西晚报全媒体记者张婷

编辑:山西晚报全媒体编辑闫婷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