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采访对象供图(下同)
顾龙,年进入新民晚报,年任报社编委。在任经济部主任时负责浦东记者站工作,年兼任站长。任浦东新区第二届*协常委,三、四届*协委员。年荣获上海市第八届长江韬奋奖。
图说:顾龙与周禹鹏合影
“晚点”的报纸
年4月18日。
当日最新一期的《新民晚报》并没有如约在下午被配送到上海一些远郊地区,而等到它与那里读者的见面已是隔夜。
作为中国内地至今历史最悠久的一张报纸,《新民晚报》早已是一张具有独特上海味道的文化名片,读晚报更是不少上海本地市民日常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道“程序”。多年来,更是形成了“新民晚报,晚饭吃饱”的顺口溜。
这样的一张报纸出现“晚点”,很难不勾起人们内心深处的好奇。
“是因为一则抢稿。”被问起当年旧事,有30多年新闻经历的顾龙仍清晰地回忆起了当初的事情。所谓的“抢稿”是指当天新闻上午发生、下午见报,尽力抢发上午的新闻与日报打时间差,这也是晚报的一大“制度优势”。而正是这个优势,让晚报在不少过往的重大报道中抢得了先机。自然,也包括年4月18日的那一次。
当天上午10时许,九江路41号内,时任新民晚报编委、经济部主任的顾龙与往常一样,在排版房里等着当天的最后一篇抢稿的到来以确保下午的报纸能如约与读者见面。
正当一切流程都如往常一样按部就班的进行时,一通来自嘉定采访现场的电话让报纸的排版发生了变化,主题为“上海汽车厂五周年庆典”的抢稿被临时提到头版头条。
“电话是经济部记者卢方打来的。他告诉我,前方得到确切消息说参加庆典的国家领导人会宣布中央决定开放浦东的重要消息。”得到这个消息以后,顾龙立即向当班的副总编辑汇报,将当天的头版头条的位置留出来。
12时15分,新闻稿传回来了,新民晚报果断以“本报讯”的形式,记录下中国改革开放式、上海城市发展史上的重大历史瞬间。“正是为抢这条重要新闻,延迟了印刷时间,远郊的部分读者当天没有收到报纸。但绝大多数读者在当天知道了‘浦东开发’的新闻。”顾龙说。
从那一天起,新民晚报对浦东开放开发的报道就此拉开序幕。
大幕既然已经拉开,好戏焉能作罢?
图说:打通外高桥版面
图说:点亮张江版面
图说:金桥碧云天版面
图说:提升陆家嘴版面
印在心底的“”
如果把浦东比作一艘出海的帆船,那么,风已鼓起了帆,正向着大海破浪前行。浦东也开始在聚光灯下成长,成为记者眼中“新闻富矿”。
显然,顾龙是一位“挖矿”好手。
年6月,新民晚报在浦东成立办事处,后改为浦东记者站,作为当时经济部的负责人的顾龙挑起了这个新的担子。
“刚开始,记者站编辑出版每周一起的《浦东风采》专版,后来改为每周四期的《今日浦东》。年,又改为每周2期,且随周四、周日的新民晚报主报一起出版,直到年撤销停刊。”据顾龙回忆,当时的晚报是唯一坚持办浦东专版的主流大报,且一办就是12年。
整整的12年时间里,新民晚报用多达期的报道全面、深度地聚焦了浦东开放开发这一重大的历史进程。
“每年4月18日浦东开放开发纪念日来临,我和记者站总要策划周年报道。这其中既有以小见大、写深写实的出新特稿还有展现风貌的出彩图片,很多期版面都印在里我的心底。”十多年过去了,顾龙依然珍藏了许多经典的报道。
这其中,又以“点亮张江”“打通外高桥”“金桥碧云天”“提升陆家嘴”四篇高质量、具有晚报特色的深度报道最具代表性。
年3月18日,时任上海市委常委、副市长、浦东新区区委书记周禹鹏邀请新民晚报领导商讨新世纪浦东报道,希望晚报能重点抓好世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