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时代风云
媒体,始终与时代共振。
年5月11日,《光明日报》发表特约评论员文章《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引发了一场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推动了全国性的思想解放运动。年7月13日,北京申办奥运会成功,《人民日报》发行“号外”,报道了这个让全球华人激动万分的喜讯。无论面前是坦途还是峭壁,我们国家的媒体总是与*和人民同呼吸、共命运。
脱贫攻坚任务的全面完成,神舟十二号的成功发射,建*周年的全国欢庆……每一个共和国历史上值得铭记的时刻,都有媒体记者的身影穿梭在一个个新闻现场,为历史记录一份底稿。翻阅过去百年中那些许多已经泛*的新闻纸张,仿佛走过了我们一个世纪的风雨征程。
从铅字排版印刷,到激光照排,再到现在互联网一键点开的大千世界,科技日新月异,媒体的制作方法和媒介形态一直在变,不变的是做*和人民喉舌耳目的定位和服务国家发展建设大局的初心。在变与不变之间,科技正在助力媒体焕发新的生机。
(二)拥抱变化
在与时代共振的同时,媒体也在积极拥抱变化,与时俱进。其中,一个绕不过去的名字,就是王选。年,北京大学教师王选开始从事国家汉字信息处理系统工程(简称“工程”)中“精密照排系统”项目的研究。
▲王选院士(王文泉摄)
年,王选决定跳过当时世界流行的第二代、第三代照排系统,直接研制世界上尚无商品的第四代激光照排系统,一步跨越西方走过的40年。年,王选主持研制的我国第一台计算机激光汉字照排系统原理性样机通过部级鉴定,并于年在新华社投入使用。年,汉字激光照排II型系统开始在《经济日报》应用,中国报业印刷正式告别“铅与火”。
年,采用方正文韬新闻采编系统的《深圳晚报》实现采编流程计算机化,中国报业进入告别“纸与笔”时代。年,国内90%以上的报社和书刊印刷厂及海外80%的华文报社都采用了方正激光照排和电子出版系统。独创的技术和巨大的社会影响,也让这一系统在与年两度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
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的媒体*金时代,让不少资历深厚的媒体人至今仍感壮怀激烈。虽然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带来了全新的交互方式,海量的内容之下,媒体不再是聚光灯下唯一的主角,但没人能够否认的是,主流媒体的转型努力同样是硕果累累。
(三)奔赴山海
通过采编监控板块的“稿源中心”栏目,《工人日报》全国30个记者站、编辑部所有记者采写的文字、照片、视频统一进入稿源中心,编辑根据稿件特点和平台需要推送到报纸、网站、客户端、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