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报介绍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张朋悟道道德经功遂身退 [复制链接]

1#
什么叫不争啊?是不是知难而退呢?什么样的人才有资格放下呢?什么样的人才有资格无为呀?什么样的人才有资格不争呀?人有了一定的位置,有了一定的权力,有了一定的成就,才有资格轻轻地放一放。如果说我拿不住的就放下,有困难突破不了就放下,比如说一个人一无所有,这一口饭吃不上,他就得饿死怎么办?他是没有资格说“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所以说,这一句话就是在告诉我们,有一定成就的人才有资格放下。有人也谈到,老子主张“以德报怨”,孔子主张“以直报怨,以德报德”,那是不是老子的格局就比孔子高呢?老子主张以德报怨,面对这些抱怨我一笑了之。孔子的格局太小了,谁说他不好,马上给别人打过去一拳。此刻我们应该想一想,孔子接触的是哪些人?孔子接触的是大多数的人群,所以才主张“有教无类,因材施教”。他给子路这样的人谈,一定是“以直报直,以直报怨,以德报德”,他给颜回谈的时候不一定是这样子的。所以说这是孔子的阶级立场所表达不同而已。老子是统治阶级的高层代表,有一定的实权。我以道来教育你,我按照道的要求来尊重你,教育你你不听,我就把你杀掉,只有有权力的人,才有资格有能力如此说。所以老子以德报怨,孔子以直报怨,他们站的阶级立场是不一样的。《论语》上也“如有王者必世而后仁”。统治阶级一旦你掌握了江山,必须是统治三十年以后,你才有资格施行什么仁政,施行仁政也没有说要排除武力。治理社会的时候往往先用手段,先用“暴力”,先把这个社会稳定下来,才有资格推行什么道德教育,这是不矛盾的。《论语》还有“善者微邦百年,亦可以胜残去杀矣”。孔子和老子他们的思路是一样的,无非是看问题的角度不一样而已。总之,老子虽然提倡以德报怨,但他并没有放弃武力。什么叫揣而锐之,不可常保呢?比如说,现在我的怀抱里面放一把锋利的刀子,我能揣多久呢?大家告诉我,锋利的东西拿不住了,该怎么办?很简单该放下就得放下。金玉满堂,莫之能守”,特别是那些官二代、富二代的人士,你们家金银多多,万贯的家财,能不能守得住啊?中国古往今来的有智慧的人都说过类似的话,给子孙留钱他们不见得会花呀,你给他留的东西再多,说不定自己的晚辈假如没有了德,他驾驭不了啊!这就是统治阶级的上层社会中真正有钱人,有智慧的人在告诫自己,家族传承的时候到底该给孩子留什么?给孩子留的金玉满堂,孩子们的德行不见得够,不见得能守得住啊。“金玉满堂,莫之能守”从另一个角度启示我们,厚德载物,提升德行,只有自己是最好的,才会感召来更好的东西,才能承载住更好的东西,不用费尽心思被动去守。“富贵而骄”,一般的人富了有钱了,贵了有权了,驾驭不了会骄傲的。一旦骄傲就会怎么样呢?就会自满,就会给自己带来不好的东西,甚至是杀身之祸,其实这一段讲的是自然现象,进而给世人的为人处世之启示。很多东西我抓不住不如放下。锐利的东西我自己承担不了,不如把它放下。与其给后人留下那么多的钱财,假如他守不住,我不如不给他们留。如果说我的财富,我的官位我驾驭不了,不如没有。后面这几句话是给人的启示,功成、名遂、身退!什么叫功成呀?比如你和别人一起打江山的时候,你的作用在哪里?江山打下来了,你更应该知道你的作用又在哪里呢?看看我们历朝历代的统治者在做什么呢?这地方是讲人性的,人的本性是干什么呢?记眼前不会记长远的。你过去和他一起拼杀,和他一起建功立业,成功了以后,环境与相处的条件变了,他会记今天你给他带来什么的障碍,他不会记几天前几个月前几年前,你和他一起创业,一起打拼,这是人性的弱点。可以翻开历史看一下,近一千多年的,玄武门事件、杯酒释兵权、炮打庆功楼等等,你自己去琢磨,功成你要想办法退回来。历史上陪着皇帝打江山善终的人有几个?功成身不退,你就会居功自傲,你自觉不自觉认为自己的功劳太大了。这一段话到底在给我们启示什么呢?功成的那一刻就是你该走的时候了。你如果不走,一定要想办法加强你的思想道德建设,不要让领导感觉心里面不安全。今天很多有本事有能耐的人为什么提拔不上去,为什么结果不好?你知道吗?就是因为你没有读“曾氏家书”。曾国藩读《道德经》是比较通透的,他知道作为部下,你的功劳越大,你的领导越担心,所以,曾国藩在家称病,不上朝,在家写家书。取得那么大成就的人,就在家单纯给孩子写信吗?因为曾国藩他懂得人性。人达到一定的程度,特别是和别人一起创业成功的时候,要时刻牢记成功的时候就是你该走的那一刻了,这就叫人性。名遂,当一个人的名气达到了一定的程度,你要学会收敛,否则的话你就会出事。读到此处,退的本质是什么?不是单纯的退出,而是环境变了,要懂得因时因地而变。比如说很多人要和名人打官司,就是这样来的。你的名气达到了一定程度,你的德行能不能驾驭得了?所以说,功成,名遂,身退这是符合天道的,当然这也是符合人道人性的。读懂《道德经》的人都懂得怎样和别人一起创业,创业成功之后怎样能够保全自己。大家耳熟能详的话,“良弓尽,飞鸟藏,走兔死,狗肉烹”讲的就是春秋时期,越王勾践被吴王阖闾给俘虏以后,越王勾践在吴国受尽屈辱,卧薪尝胆。范蠡和文种帮助越王勾践复国,功不可没。范蠡不光了解天道,还了解人性,更了解勾践的为人。范蠡告老还乡。而文种功高震主,被赐死。这就是中国历史上的功成身不退必遭后患的一大公案。所以说我们读了《道德经》以后,才知道什么才是帝王思想?在《道德经》的第九章足可以体现出来《道德经》是写给谁来看的?人的位置越高越危险,这是老子的智慧。我们很多人读《道德经》读到这一章的时候就会说,老子不思进取,其实老子是最思进取的一个人,该进就进,该退就退,义无反顾,而且还懂得保全自己,这叫帝王之道。我们从这个角度来读《道德经》,才能够体悟到当年老子为什么写《道德经》,才有可能和老子同频道,才有可能无限接近老子老人家的本意。其实读经典悟经典,就是在尽可能地琢磨作者的本意。由于每个人的经历、阅历、出身以及生活环境、工作环境,周围的人群不一样,所以大家对同一件事的感悟不同。我一直在琢磨当年导师的观点:读经解经时,你就是剧中人,就得入戏,解经其实就是在重新解自己,读经就是重新读自己的过程!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