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报介绍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王金山不了情发在ldquo晚报rd [复制链接]

1#
白癜风病初期是什么情况 http://m.39.net/pf/a_7656235.html
?不了情——发在“晚报”上的“处女作”☆王金山那是在年7月20日,当时的《合肥报》(每周三期小报,每期4版,无广告)副刊版发了我一篇小品文,题目叫《“两个”妈妈》,说的是一个妈妈将高考前的女儿当“宝”(百般伺候),后来其女儿“名落孙山”,同样的妈妈,却变成了另外一副嘴脸,不仅冷言热语讥讽女儿,且连吃饭也“克扣”了。一句话,笔者是抨击那些将考生考前当“宝”,考后轻视如草的家长。这是我发在《合肥报》(现在的《合肥晚报》)上的“处女作”,当然非常高兴。要知道,当时能在《合肥报》上发篇“豆腐块”是非常的不容易,也是很有影响的事,为此,我还记得将小稿拿给了我们科室所有的同事看了。别看这篇不起眼的小稿,她的身上凝聚了我的两位师友以及发稿编辑的心血!我至今不会忘记,那篇小品文为啥署名“苗*”,原是以此感谢周根苗、张国*两位师友的。周根苗当时是《安徽青年报》副刊部编辑,现在是《安徽日报》主任编辑、作家,张国*当时是安徽省高级人民法院法官,现在是高级法官、作家。老实说,《“两个”妈妈》要不是他们的精心修改和润色,这篇小稿很可能“胎死腹中”。记得责任编辑何文著打电话跟我说,那篇小稿写得很不错,幽默、生动、耐读,还被上海《报刊文摘》转摘了呢!一个月后,我拿到了2元稿费,医院食堂买了几份菜(那时食堂炒肉菜一盘也才2毛钱),又到一家小店买了2斤散装白酒(好像是3毛钱一斤),请了周根苗、张国*两位师友,经他们的提议,又请来了当时的合肥《文艺作品》杂志编辑陈桂棣、《安徽文艺》杂志编辑季宇,就在我们的小食堂“吃喝”起来,大家兴高采烈,谈笑风生,感谢《合肥报》,是一篇小稿给牵的“缘”,否则我们这几位怎么能“凑”到一起呢?后来,我便在《合肥报》(合肥晚报)上屡屡发表“豆腐块”,也多次被评为“百佳作者(通讯员)”,同时也结识了陈乔华、丁梦林、白韦、袁汝学、童本清、王行、刘庆瑜、何文著、徐世平、吴达丽、曹*、陈*、廖且为等等编辑老师。如今,我的那几位师友都成了很有名气的作家、编辑、法官等,那些编辑老师也基本上都退休了,而我,由于医务繁忙,且笔头懒惰,基本上同《合肥晚报》断了联系。然而,不管时光如何流逝,岁月无情,当我一翻到发在《合肥报》上的这篇已经*透了纸张的小稿时,我便想起了《合肥报》,《合肥报》的一批老报人,给我修改文章的几位师友以及那次因2元稿费而请客欢聚的“周末夜晚”。(注:本文获《合肥晚报》征文二等奖)

作者简介

王金山,男,65岁,医院退休医生。年轻时喜欢写点文章,也发表了不少,但大都昙花一现。我的座右铭是:默默耕耘,不问收获;淡泊明志,宁静致远。

利安人寿数字化智能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