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夏季,一群游泳爱好者汇聚在昆明北郊铁路桥下的盘龙江畔。沿着母亲河,这群拥有共同兴趣的游泳爱好者们,互帮互助、结伴畅游、不分冬夏。他们当中有教师、工程师、医生、警察、工人、农民等等,其中年龄最大60岁,小到20多岁。
那段岁月里,每天下午5点,夕阳渐融。游泳爱好者便不约而同从这个城市的四面八方一同奔来盘龙江汇合。开始游泳锻炼。大家在一起切磋泳技、互相鼓励、互相帮助,不分老幼、不分尊卑,大家相处融洽,团结得像家人一样。除了每天下午盘龙江游泳的“约定”外,爱好者们还经常利用星期天节假日到滇池、澄江畅游,且发起组织了几次横渡滇池的群众体育活动。
在这群游泳爱好者中,当时年龄最大的刘师傅,家住在文庙街,时年60多岁。刘师傅当年是昆明首屈一指的游泳健将,一身古铜色皮肤闪闪发亮。据说年轻时候他可以一口气从老昆明城篆塘游到西山脚辉湾。
另一位老前辈是昆明冬游协会发起人,谢大敏。当时50岁上下,为人热心正派。曾是民主党派人士,盘龙区人大代表。当时在昆明市交三桥汽修厂工作,是焊接工程师,特殊焊接专家。年10月粉碎“四人帮”后百废待兴,谢大敏以盘龙区人大代表身份上交提案“建议政府重视群众冬游活动”引起重视。此提案获得通过,后转到市体委,当时的体委群体科还召集冬游爱好者开了座谈会(以盘龙江游泳爱好者为主),同意成立“昆明市冬游协会”。谢大微顺理成章成为昆明市冬游协会主席。
当时,他还把获得通过的那份“提案”给大家看,大家一致称赞:老谢师为我们冬游爱好者做了一件大好事!有了政府支持,大家可以理直气壮的在盘龙江开展冬游啦!
记得成立冬游协会的仪式上,当时的公安局副局长范铨还来讲话。他讲的一句话:“游冬泳的人多了,社会上犯罪的人就少啦。”这句话令我至今不忘。
此外,还有一位要提到的是曾参加南侨机工的老华侨郑亚来,他曾是汽修厂优秀技师,有一手修理摩托车的好技术。多年义务帮助他人修理摩托车,分文不取。他为人忠厚善良,由于当时的极左原因,郑亚来放弃优越生活回国参加南侨机工的爱国举动的历史被误解,在单位监督使用,精神很压抑。他曾对我说,只要到盘龙江游泳后,心情就会好起来。盘龙江是给他带来欢乐的地方。
时至今日,几段发生于那群游泳爱好者中的真实故事仍旧记忆犹新。
年代第一个用脚蹼(俗称鸭子巴掌)在盘龙江母亲河游泳的是原十五中教师赵天含。那时,大家出于好奇都曾试戴过他的脚蹼在水中试游,场面妙趣横生、其乐融融。如今,他已是“神工家具”的总经理。
年冬季,当时在人造板机厂工作的车工黄佑平,由于工伤造成右手中指坏死截肢。他早上做完手术,坏死中指扔入痰盂里,下午包着纱布举着右手又跳进盘龙江游泳。正是凭着这种坚毅的精神,他后来考取了大学,现在在某高职任教师。
原昆明冶炼厂冶金工程师、省市劳模、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秦维雄,四十年冬游不间断。当年每到下班后,他都带上年幼的儿子来到盘龙江边。为了小孩子的安全他用绳线小心系住儿子腰部与树干相连,自己纵身跳进盘龙江坚持游泳锻炼。真是工作、生活与健身的“三不误”典型。
总的来说,当年游冬泳的人中,大多数是一些精力充沛、敢于冒险、忧国忧民的一群人。他们有自主创业的神工集团老总赵天含、大理石材老总马耀武;有在盘龙江边苦读钻研、自学成才,从普通工人当上主治医师的万聪;有考取大学改变命运的昆一中教师普利华,及高职教师黄幼平;有在小菜园五岔桥见义勇为犹斗歹徒的原昆明国防技校的王老师(曾被昆明市表彰奖励);还有两个是曾参加珠江漂流的勇士:一个是制药厂的刘医生,另一个是原肉联厂的汪师傅。另外,有多人在全国冬游比赛中获奖如汽车厂的何玉昆,参加北京九龙杯女子冬泳比赛获得第三名;徐良泰、赵云在广西百色参加全国冬泳比赛,获得第一、二名。赵云还曾参加昆明挑战极限(5摄氏度水温中泡水一小时)获得并列第一名。
昆明冬泳越野登山队(张明供图陈大衡翻拍)
通过多年的观察我发现,事实上参加冬泳锻炼的爱好者们不但身体好,由于长期游泳的缘故,他们生性亲水爱水,对环境极为爱护。爱好者们都有一些约定俗成的规矩:如无论在何处游泳,下水前都不用肥皂或沭浴露洗身等。所到之处,都注意保护水源、宣传环保。
80年代初,盘龙江被污染,最早也是冬游爱好者发现,并及时向《春城晚报》反映,引起了政府的重视。还记得当年那句话:“虽然边疆的河水清又纯,不加以治理将会使滇池变成大粪塘。”今天我们看到,“根治盘龙江、保护母亲河”已经成为历届市政府的施政之策。经过多年的治理,盘龙江水质已经逐步变清,这也是令所有游泳爱好者为之欣喜的一幕。因为游泳爱好者与母亲河盘龙江的关系正是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体现。
据不完全统计,经过近四十年发展昆明市冬游协会会员已近万人。当年盘龙江边畅游的20多名爱好者们尽管分散各处,但依旧坚持游泳锻炼。(张明供稿)
注:据了解,张明先生迄今游泳已49年。原文刊载于《昆明史志》年第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