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1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正式施行,但由于当时人们的消费能力较低,并且也没有特别强烈的法律以及维权意识,所以并未引起很大的反响。不过,随着商品的价格越来越高,交易纠纷也变得越来越多之后,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的重要性便被逐渐体现了出来。
提到消费者权益保护法,“7天无理由退换货”和“退一赔三”,在很大程度上缓解了商家和消费者之间的诸多矛盾,也成为消费者最有效的维权武器。尤其是“退一赔三”,不仅降低了残次品以及假货出现概率,也进一步提高了消费者的地位。
诚然,自“退一赔三”规定实施以来,全国每年曝出的案例屡见不鲜,但是比起其它商品,汽车行业的退一赔三却寥寥无几,这是为什么呢?我们认为,首先,汽车没有假货一说,这也从源头遏制了此类现象的出现。其次,即便车辆真的存在质量问题,消费者也很难分辨出来。最后,如真的遇到质量问题,由于检测机构的不完善,再加上复杂的法律流程,使得消费者很难有时间和精力去跟厂家(4S店)打官司,通常都会选择私了来解决问题。
虽然汽车行业“退一赔三”的案例很少,但也不是没有,最经典的莫过于年那起劳斯莱斯维权事件,最终法院判决三倍赔偿该车主购车款共计余万元。看到这里,大家是不是又找了一个发家致富的方式呢?当然这只是一句玩笑话,我们并不赞同大家这么做。
不过在所有遭到消费者维权的车企中,有一个品牌每次都可以做到大事化小、小事化了,甚至负面越多其销量反而越高,别怀疑自己的判断,没错,它就是特斯拉!
对于特斯拉这个品牌的发展史我们就不在这里为大家过多介绍了,我们重点梳理一下特斯拉这几年在中国市场上一些全身而退的案例。
年4月14日,23名特斯拉非京沪中国客户向特斯拉中国递交律师函。称其在客户不知情情况下,违背承诺擅自单方面改变交车顺序,未履行交车义务,构成“虚假承诺”,涉嫌对消费者欺诈。该事件以特斯拉CEO马斯克的公开道歉的方式得到了解决,将这起退一赔三事件压了下来。
年3月2日,数十位特斯拉车主发现自己的国产特斯拉Model3搭载的是HW2.5芯片,而非随车环保清单上标注的HW3.0芯片,于是便向平台提起维权诉讼。不过特斯拉给出的解决方案是免费为特斯拉车主做更换服务,再次将这起退一赔三事件压了下来。
年10月23日,特斯拉向总局备案了召回计划,决定召回共计辆ModelS、ModelX车辆。此次召回是特斯拉迄今为止在中国进行的最大规模召回,但特斯拉在华却宣称系“自愿”召回,但在国外却将问题甩锅给中国车主,指责中国车主使用不当。随后,新华社文章公开批评特斯拉,认为特斯拉恶意甩锅是对中国消费者的无理傲慢。不过该事件并未对特斯拉的销量造成影响。
年2月1日,针对南昌车主充电后出现异常的情况,特斯拉在其官方微博“特斯拉客户支持”发文称,初步判断故障是充电时瞬间电流过载导致。直接将问题甩锅给国家电网,再次展现出无理傲慢企业形象。但仍未对其销量造成任何影响。
要提到特斯拉在中国市场上遭遇最严重的一次危机,当属年4月19日的上海车展了,一位女子身穿白色上衣并印有“刹车失灵”及特斯拉Logo,站在现场的一部红色特斯拉车上,用尽力气高喊,特斯拉刹车失灵,引得无数人围观,现场一度出现混乱。
在此事件发生后,各地的特斯拉车主也都纷纷站了出来,指控特斯拉存在刹车失灵的问题,在很长一段时间内,特斯拉女车主维权、特斯拉刹车失灵成为众多媒体的报道对象,该事件持续数月,最后以6月20日女车主发文称受到威胁而告终,此后再无下文,不知道是车主觉得维权之路遥遥无期,还是已经和特斯拉达成了私下协商。就在当月,也就是6月1日,特斯拉法务部开通了官微,随后就有不少汽车媒体纷纷发文向特斯拉道歉,足见这个法务部的执行率了。
从以上事件可以看出,无论发生什么样的维权事件,特斯拉始终都处于绝对强势的一方,道歉可以,但请拿出证据。赔偿可以,但可以反告你侵犯我的名誉权。当然我们绝对不是在这里胡说,因为事实就在我们身边。
年9月16日,特斯拉维权车主在微博上表示,北京市第二中级人民法院判决特斯拉存在销售欺诈,驳回上诉维持原判,退一赔三共计万余元。这是特斯拉国内首起退一赔三案件,长达天的维权终于以特斯拉败诉告终。然而,虽然退一赔三案件已经结案,但是双方的恩怨并没有由此结束。
可能大家对于该事件有些陌生,我们先简单地回顾一下。年5月,该车主在特斯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