逼仄蜿蜒的弹街路、高低不齐形式各异的房子、五花八门的店家商贩、各色各样的商品和乱哄哄的人群向来是南市城隍庙给游客的第一印象。年的城隍庙也不例外。
三年前刚刚结束日据沦陷时的一副惨淡景象已经慢慢不见踪影,曾经的繁华和人气渐逐渐恢复。在方浜路靠近小东门的一个路口,十一年前*子轰炸南市时从这里紧急撤离到租界南京路的吴良材眼镜店两年前在这里又重开了小东门老店。隔壁新开支店的张小泉剪刀店也是远近闻名的邑庙名店。
淞沪会战时撤退到租界的吴良材和张小泉在年又都在老城厢里重开了门面吴良材从方浜路还是江南水乡河道方浜的时候就开在了这个交叉口。一开就是两百多年。方浜在民元后的头几年填成了路,现在这栋三层的水泥洋房即是那时(年)重新翻造的。
年,正在填浜的方浜马姚弄口的吴良材在原址(蓝圈)东面翻新成了西式三层洋楼(红圈)。马姚弄后来改名马园街。方浜此段花草浜亦在年填竣。吴良材的成功除了经营得道,其在方浜(路)上的优越位置也助了一臂之力。不论是填没前的方浜还是填埋后的方浜路,这条路都是沟通城内外的交通要道。去城隍庙白相的路线千千万万,其中一条历百年而保留至今的可谓经典的就是从繁华的小东门进入老城厢,再沿着方浜路向西一路荡到城隍庙门口。一路上尽管还没有城隍庙里面这么多奇出怪样的花头精,但是各色各样的小店还是鳞次栉比、五花八门。
开满店家的方浜路。左有兴记车行修理售租脚踏车,右有成片的织造厂门市部出售衣帽鞋包。在这条闹忙的老城厢“南京路”上开着卖衣裳帽子等穿着的织造厂帽厂门市部、租赁脚踏车的车行、柴炭行、酒店、茶园……在这些漆着朱漆的木结构房子里,沿街的底楼做着生意,楼上则住着居民。每天一清早,同住楼内的老板把底楼门口昨夜打烊时用号码编好的木板一块块拆开,堆在一旁,小店一天的营业即告开始。从江南水乡小镇时代带来的影子就这样依旧保留在上海中心地带中这块最后受到现代化进程影响的原住地里。
几家毗邻的织造厂门市部。从右往左分别是锦记织造厂、姚永兴和镛成织造厂。锦记号的橱窗里展示着布包和摆件。镛成号门口的木板还没卸下,大门紧闭,不知今日是否开张。要不是一百年前英国人选择在上海开埠,这里可能还是位于松江市郊区一个叫上海的古镇里兜售着土特产、吸引着画家前来写生的水乡河道方浜吧。
历史没有如果。到了年,这里既不是松江的卫星城,也早已看不到河浜,寻不着城墙了。现代化的脚步最终还在三十几年前从上海租界踏进了这块江南在西方文明里的飞地,拆掉了城墙,填埋了河道。没有了原来用来运货的方浜,路人可以通行落脚的地方大大增加。人力车、脚踏车也可以顺利通行了。沦陷期间应油价上涨而大受欢迎的脚踏车让出租和修理脚踏车的车行蓬勃发展。
脚踏车行兴记车行和柴炭行前的行人。穿着*装、吃着香烟的青年推着一部脚踏车,不知是来还车还是来修车。不像租界马路上行人的穿着时髦摩登,这里看不到娇美的旗袍,也看不到笔挺的西装。灰白的长衫和蓝黑色的中式布衣是人群中的主流。偶尔的一抹暖色是年轻姑娘家里用花布自家缝的衣裳。还有一些穿着*装的男青年则是抗战胜利后的这几年才开始有的。复员后没有交还的*装着在身上交关神气。从没有参过*的也可以到杨树浦桥旧*装地摊上买来过过瘾。
冠益帽厂发行部门口的行人。不同于城外马路上的旗袍和西装,长衫和布衣是这里人群中的主流。在城墙拆除后的三十几年里,老城厢和租界的接触越来越多。租界里头子活络的商家肯定是不会错过这块高居住密度区域里的商机的。在方浜路、光启路和花草街三条路交汇、人流密集的突出部上挂着两幅巨幅的广告牌。一幅是爱多亚路上红星橡胶公司可大球鞋广告。一幅是南京路上海帐子公司广告。原来的法租界和公共租界正好各占一幅。
城外商店在方浜路光启路口挂出的巨幅广告:爱多亚路红星橡胶公司可大球鞋和南京路上海帐子公司。五月份挂出的广告到了十月已经褪色。这两块半年前的广告牌这时已经褪色许久,但还是一直都没有更换。这种旧兮兮的感觉似乎是城隍庙给每代人一个不变的印象。房子和路面是老旧的,但是城隍庙新奇的小玩意和廉价不经用的大兴货倒也是层出不穷、长久不衰,布满老城厢的街头巷尾,吸引着一代又一代的远近游客前来游玩,让人乐此不疲。和城外日新月异的原租界马路相比,这里的这种旧和乱的结合总显得有碍市容。
九十年代中期,在迎接新世纪的浪潮中,城隍庙地区的又一轮大改造开始了。到了世纪之交的前一年,在怀旧风再次兴起的氛围中,方浜中路被改造成了兜售古旧情怀的上海老街。应此需求,在光启路口原来年时悬挂巨幅广告的地方拆掉两个门牌号码后造出了一个仿古戏台,以徐光启的号命名,叫玄户台。
从到(腾讯街景):原来杂货店的位置上在年造了漂亮的玄户台。年玄户台落成后不久的景象(*浦区档案馆资料)。此时吴良材旧址还由吴良材经营。这次改造中,方浜中路从小东门开始到光启路口的这一段老房子还是基本都保留了下来。沿街门面修旧如旧翻新的白墙、朱漆和黛瓦让这里从远处看上去的确比原来干净整洁了许多。
走近看看,吴良材旧址上如今经营着一家美容护发小商品店,出售指甲油、老上海雪花膏的同时顺便搭售“老”怀表。原来冠益帽厂发行部的隔壁如今开着全场十元起的老街帽子铺。现在这里已经没有商店再叫某某织造厂了,取而代之的是对面的美又多休闲服饰和小城故事。店里的衣裳裤子虽然都不是品牌,但也的确便宜。
今天在吴良材旧址上营业的弘翎阁(腾讯街景),出售化妆品和护肤品。脚踏车*包车换成了电瓶车小汽车,路上行人的长衫布衣变成了T恤时装。但和几十年前一样的是这里暗搓搓的小店和里面杂七杂八的小商品。没有城外的洋气,朱漆白墙和黛瓦的方浜路还是老早的味道。
参考资料:
[1]《实测上海城厢租界图》,商务印书馆,年6月
[2]“花草浜将次填竣--”城内花草浜地方,本一河浜,多年不通,潮水污积不堪,且该处一带居民倾倒垃圾。非但有碍卫生,亦且行人掩鼻。前由市*厅议决将该浜填平筑为马路,以便交通,而兴市面由路工处丈量路线,分段进行。现在工程已至陈市安桥及东马桥一带,并按照规划长成办理云。”,《时报》年11月11日第14版
[3]“吴良材眼镜老号迁移广告--本号开设上海小东门内马姚弄口,贸易两百余年,四远驰名,早承中外推重。今因原处房屋破坏,特在对面转角自造洋式楼房。现已工竣。于阴历五月十一日迁至对门新屋交易。特此登报布告”,《新闻报》年6月12日第19版
[4]“可大牌特制球鞋各式胶鞋上海红星橡胶厂”,《时事新报晚刊》年5月5日第3版
[5]“上海帐子公司”,《新闻报》年5月6日第3版
[6]“从旧衣市场看上海--……比如杨树浦路杨树浦桥附近的旧*装地摊,……”,《新民报·晚刊》年9月25日第4版上海万象
[7]《上海市行号路图录》下册第25图,福利营业股份有限公司,年
[8]“上海老街社戏台楹联--本市南市区方浜中路自河南南路至人民路一段,已改建为上海老街,马路两边尽是古色古香的店铺。在光启路口东南转角处新建一座社戏台,用浒关器的号取名‘玄户台’,供群众娱乐之用……”,陈以鸿,《新民晚报》年6月19日第20版夜光杯·连载
[9]“沈寂先生回忆说:‘此行业上海在30年代汪伪时期已见有,当时因战事紧张,汽油严格控制,即使仅有的公交汽车也多用木炭为动力,民间更无力购置自备汽车。而脚踏车也因为资源困难,价钱即贵,很少为私家占有,于是私家脚踏车行租赁业应运而生。开始车行租赁有论小时和天数计算,后也有包月租赁,所付押金不等,渐而形成一大行业。此类车行在年私营资本主义改造前仍见有。’”,老上海自行车的风靡之路,看看新闻,.6.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