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晚报讯(记者孙轶琼)近日,《15°——万捷旎的钢琴与数字印象》在山西保利大剧院上演,“95后”钢琴艺术家万捷旎在演绎古典乐曲的同时,与视觉化的数字影像完美结合,带来一场沉浸式的演奏会,亦如天籁之音,亦如科幻大片。
相比以往的钢琴演奏会,万捷旎以“四季”为线索,串联起整场演奏。比如,关于春天的乐曲,先要弹奏德国作曲家门德尔松的《春之歌》,随后也会弹奏中国音乐家孙以强创作的《春舞》。同样,在其他季节篇目的演奏中,也会带来中西方不同艺术家所创作的关于季节的乐曲,或炫目,或委婉,或灿烂,或凄美……中西方乐曲的碰撞在此刻凝聚,带给听众一场试听的盛宴。“为何会有这样的创意呢?”在接受山西晚报记者采访时,万捷旎说,想从传统文化着手,来一次中西文化的交流。其实,演奏会取名“15°”,也大有传统文化特色,“音律中的‘15°’包含了二十四个音符;在自然的二十四节气中,太阳运动轨迹以每15°为一个节气。包括肖邦、格里格、德彪西、李斯特、谭盾、丁善德等中外作曲家的十五首经典乐曲将以自然季节为题,按照岁月编排组织。”
当然,惊喜还不仅仅于此。本场演奏会最大的惊喜,就是“可视”感。当万捷旎敲击着黑白键时,舞台屏幕上的画风突然呈现,在《春之歌》的旋律中,以多媒体动画模拟的植物在一点点生根、发芽,而它生长的脉动和音乐的节奏紧紧联通在一起,让人顿觉声景相融的感官意境是如此美好,也会感觉音乐中每一音符的力量。
万捷旎说,舞台上的数字多媒体呈现,是由同济大学设计创意学院团队来完成的,数字艺术家们通过动作捕捉、交互式动画、人工智能等技术,为每一首乐曲量身定做视觉化表现,以视觉联动听觉,延续传递音乐蕴含的情感,带来“沉浸”而“可见”的音乐感受。
(责编:candy)